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最近,一位是AI之王黃仁勳,一位是反諷創作歌手黃明志,兩位黃姓男子幾乎同時出現在中國大陸。這不是巧合,而是一種現實的撞擊。
黃仁勳去的是北京人民大會堂,穿上西裝,向中國釋出善意,說:「中國市場無法取代。」這句話聽在台灣人的耳裡,也許五味雜陳,但對於他這樣站在全球產業鏈頂端的人來說,這不是屈服,而是現實。
另一頭,黃明志曬出一張飛往北京的機票和「悔過書」,用玩笑口吻問:「該怎麼決定呢?」這個擁有〈玻璃心〉、曾怒嗆中共的創作人,竟然也要思考「進場」?有人說他變了,但或許,他只是誠實地面對一個問題:理念可以當飯吃嗎?
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用同樣的腳步走向中國,凸顯的是台灣人長期以來壓抑的一種矛盾:我們不想太靠近,但我們也離不開。
不能只用「站哪一邊」來簡化現實
黃仁勳的發言,在台灣自然引來一些批評。但我們不能忘記,輝達的晶片不是單靠美國市場就能支撐全球競爭的。他代表的是整條台灣半導體與AI供應鏈的利益。他選擇出現在中國大陸,不是對誰示好,而是在替整個產業找活路。
黃明志看似玩笑式的舉動,其實也藏著無奈。創作人要生存,在全球串流平台與粉絲經濟的推擠下,不進中國市場,很難活得好。但進了中國市場,能不能還保有一點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困難。
這不只是兩個人的選擇,是一整代台灣人的掙扎
我們不能再用「親美就是抗中,親中就是賣台」這樣的邏輯來思考我們和中國大陸的關係。這世界,早已不是黑白分明的舞台,而是一張錯綜複雜的棋盤。每一個選擇都有代價,每一個不選也有風險。
台灣的產業、文化、甚至民間交流,都深深與中國大陸交織。每一次切割,都會帶來真實的陣痛。我們當然要守住價值、立場與尊嚴,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光靠激情或口號,撐不起一個國家的未來。
我們的選擇不是「要不要」,而是「怎麼做」
美中兩強對抗已成世界常態,台灣若只抱住一邊,很容易被夾碎。但若想在中間找到平衡,我們就必須更聰明、更靈活,也更務實。
「與中國往來」不代表「被中國吞併」;「在中國市場生存」不等於「放棄台灣價值」。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主動權拿回來。用產業實力換話語權,用文化自信抵消政治壓力,用團結讓對方知道:你可以有市場,但不可以有我們的靈魂。
黃仁勳選擇西裝進大會堂,不代表他忘了皮衣裡的熱血工程魂;黃明志曬出機票,也不代表他不再創作〈玻璃心〉。他們都在走一條很難走的路~就像我們全體台灣人一樣。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