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 理事長)
2025年的台灣,站在國際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我們的民主之島,長期以來努力守護自由價值,卻在現實的國際局勢中,愈來愈像是一艘在兩大強權之間搖擺的小船。這艘小船正面臨來自「兩岸軍事衝突」與「關稅戰陰影」的雙重壓力,而令人憂心的是,我們好像還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場風暴。
中共沒有停止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幾乎每週都能看到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演訓,但諷刺的是,即便如此,中共卻沒有取消ECFA。某種程度上,北京在對台策略上,仍然保留了一絲經濟交流的空間,顯示它在強硬之外,依然有計算與保留。而反觀美國,這個我們長期視為「最堅實的盟友」,卻正在以課徵關稅的方式,對我們的經濟實力痛下重手。
根據2024年台灣的出口統計,我們對美出口總額達1114億美元,占比高達23.44%;對中國大陸出口970億美元,占20.42%;加上與中國密切連動的香港536億美元,占11.29%,兩者合計高達31.71%。這樣的貿易結構,幾乎是台灣經濟的命脈。當中國是被列為「境外敵對勢力」、美國又以經濟手段施壓時,我們彷彿正在同時失去兩端支撐,而腳下的地基卻還未穩固。
最令人感到矛盾與焦慮的是,政府對中態度強硬,對美則幾近卑躬屈膝。然而,當美國喊出對台支持時,我們也應該誠實問一句:還有人真的相信,美國會為台灣出兵嗎?
我們當然感謝美國過去在軍售與國際聲援上的協助,但這份「盟友關係」的本質,是否也該重新檢視?美國歷史上為了其他國家「出兵」的案例並不多,特別是在有可能引爆與中國全面對抗的前提下,這樣的承諾更顯模糊。而當軍事保證不明、經濟上又加以打壓時,台灣作為「盟友」的價值與代價,是不是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最擔心的不是「選邊站」,而是兩邊都不再可靠。若不慎被美中同時施壓,出口被限縮、技術被卡關、資金被抽離,台灣經濟可能重挫,社會就業與民生必然受到波及,甚至重回三十年前,那個薪資凍漲、產業外移、人才流失的年代。
我們不能再用冷戰式的敵我分明,去規劃未來。國家安全與主權當然無法妥協,但同時我們也要認真面對全球經貿的現實。不論是與美方談判貿易條件,或是在中國方面維持某種程度的經濟交流,我們都應該以靈活、務實的態度來因應。這不是「親中」或「反美」,而是「親台灣」。
台灣未來的安全,不能只依賴盟友的口頭承諾,而是要建立在堅實的經濟根基與國內團結的共識上。我們要把蛋放在更多籃子裡,多元化出口市場,強化與其他經濟體的連結,並落實自主產業鏈的發展。我們也需要跨黨派合作,不再把兩岸與美中議題當成政治操作的籌碼,而是從台灣整體利益出發,尋找最大共識。
走到今天,台灣靠著人民的堅韌與智慧,贏得了世界的尊敬。但我們不能只是活在光環下,而忽略了眼前的風暴正在逼近。我們需要更清醒的領導人,也需要更成熟的公民社會,去捍衛我們的民主與生活方式,而不是把一切交給不確定的「盟友」或「敵人」。
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但我們真正的對手,可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否有勇氣面對現實。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