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關稅戰下看陸企突圍:從義烏到深圳的逆襲

針對美國川普的關稅戰,大陸各地紛紛使出招數應對,圖為浙江義烏市場為商家開設實用商貿阿拉伯語的「公益晨練」課。圖/取自中新網

中美關稅戰白熱化,美國本月2日對中國商品加徵34%「對等關稅」,隨後飆至145%,中國則以34%關稅強勢反制並續增。這場貿易爭端,重創全球供應鏈,物流成本激增,大陸商家面臨空前挑戰。從沿海到內陸,各地商家採取多元化市場策略因地制宜,已逐步展現強化韌性,展開對美的一場逆襲戰術。

關稅衝擊:貿易停擺與工廠危機

大陸貨物出口總額去年達25.5兆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對美出口3.8兆元占14.9%,但高額關稅壓縮利潤空間,部分地區工廠出現停產,訂單銳減。根據大陸海關數據,上海至美西海運成本上漲35%-45%,訂單急劇萎縮。東莞、深圳等出口重鎮首當其衝。東莞德鴻電器因美國客戶暫停訂單,11日起宣布停產一個月,員工只領取基本工資。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類似案例頻發,上海港口退關業務激增。業內人士警告,若關稅戰延續至6月,大規模工廠倒閉與失業潮可能襲捲而來。

儘管如此,大陸商家並未坐以待斃。從義烏的「世界超市」,到深圳科技前線,再到浙江製造重鎮與上海貿易樞紐,各地企業根據區域優勢及產業特性,採取差異化應對策略。政府與電商平台迅速推出各項支持方案,包括內外貿一體化政策、電商扶持專案與金融服務,形成多層次保障,幫助商家渡過難關。

義烏:語言突圍與靈活市場轉向

作為全球小商品貿易中心,浙江義烏憑藉多元化出口市場與靈活供應鏈,成為關稅戰中相對穩定地區。義烏國際商貿城商戶積極學外語,以開拓中東、歐洲、南美及俄羅斯市場。每天早晨8點40分至9點20分,商戶在晨練基地練習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參與小商品城集團提供的免費語言培訓。

今年以來,該集團計劃舉辦140場培訓,新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課程,預計11月17日結束。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的「西語角」每週四晚間開課,服務超2000人,吸引來自70多國的外商。科萊爾成人外語教室每年培訓1500-2000名學員,涵蓋英語、俄語等多語種,學員年齡從18歲到75歲不等,許多人專程從外省前來學習。

義烏的雞鳴山社區本來老外就多,當地還被稱「聯合國社區」,在此地開設「西語角」,正有利義烏人對外拓展市場。圖/取自人民網

義烏商戶語言能力的提升,直接轉化為市場開拓優勢,如某家居用品商戶透過阿拉伯語,成功與沙烏地阿拉伯客戶簽訂年供貨合約,彌補美國市場損失。義烏歐凱斯日用品總經理吳祥炬則憑藉產品的獨特性應對關稅,其印花垃圾袋在美國沒競爭者,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即使關稅超100%,公司透過漲價轉嫁成本,業務幾無影響。

吳祥炬說,「美國加1塊關稅,我就漲2塊。」義烏商家更是加速布局跨境電商打造自有品牌,透過亞馬遜、Shopify等平台直接面對消費者,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當地跨境電商企業就透露,他們去年對歐洲市場銷售額增30%,有效抵消了美國訂單下滑的影響。

深圳:政策加碼與供應鏈全球化

作為大陸科技外貿重鎮,深圳透過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與供應鏈全球化,應對關稅挑戰。深圳市商務局本月18日發布「2025年深圳穩外貿支持政策要點」,推出十項措施,包括展會資助:支持企業參加211場境外展會,展位費補貼最高60萬元;數位化扶持:免費提供「深企e貿」AI拓客服務,鼓勵自建獨立站,每站最高獎勵100萬元;信用保險:對中小微企業出口信用保險「應保盡保」,理賠效率提升;企業保障:建立出口受阻企業「白名單」,提供通關、退稅與結算便利。

這些政策為深圳企業提供資金與市場開拓的雙重保障,例如深圳某家電子產品企業利用展會資助,參加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成功簽訂2000萬歐元的歐洲訂單。深圳還鼓勵企業擴大先進設備與關鍵零部件進口,給予貼息支持,確保供應鏈穩定。

為開拓歐洲市場,避免美國的貿易戰,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近年已成大陸商家重視的場域,圖為重慶惠程科技去年參展。圖/取自財聯網

在企業層級方面,深圳「幾素科技」已先預判關稅可能的風險,提前和東南亞供應鏈合作,將組裝環節外移到越南及馬來西亞,保留核心研發於國內,小風扇年銷3000萬台,北美市場占海外業務一半,透過「關稅跳躍投資」降低成本。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東南亞工廠已在去年底投產,預計今年將分擔30%美國市場訂單。深圳「維斯克科技」總經理周煥傑說,他們生產的香薰機與小風扇的美國經銷商選擇抬價銷售,批發量並未顯著下降,顯示產品競爭力。同時,深圳企業廣泛應用AI技術優化研發與物流,一家家電出口企業通過AI強化產品差異化,開發智慧性溫控電器,同時與美國客戶協商分擔關稅成本,維持市場份額。

東莞:內銷轉型與謹慎觀望

而作為全球製造業重鎮的東莞受關稅戰衝擊算相當嚴重。東莞「德鴻電器」因美國客戶暫停訂單,11日起停產一個月,反映了中小企業面對關稅戰的脆弱。長三角與珠三角一樣,出口導向工廠普遍面臨訂單萎縮,部分企業甚至轉為處理退關業務。不過,東莞企業韌性也超強,目前正積極尋求內銷轉型與市場多元化以緩解壓力。

「樂樂桉」品牌母公司自去年從事家庭清潔行業外貿OEM,經歷早期關稅波動後,創立面向大陸國內的樂樂桉品牌。去年618購物節期間,樂樂桉在淘寶天貓「千星計畫」扶持下,內銷額增長16倍。該公司負責人說,當美國關稅超100%,企業會一面開拓南美、澳洲與東南亞市場,一面加大內銷投入,計劃今年將內銷占比提升至40%。此外,東莞某小家電企業將原本主供出口的空氣炸鍋轉向國內市場,透過電商平台與商超合作,實現業績反彈。

但也有部分企業採謹慎觀望策略。一家不願具名的東莞3D列印企業原計劃在越南或美國建廠,但因美國對各國加徵關稅的不確定性,放棄擴廠計劃,選擇「以靜制動」,專注現有產能優化。該企業負責人說:「目前市場形勢幾乎是最壞,我們專注提升內部效率,等待政策明朗。」這種保守策略,反映了東莞中小企業在資金與資源有限條件下的現實考量。

浙江:技術升級與全球化布局

作為大陸外貿依存度最高的浙江省,企業以技術升級與全球化布局應對關稅挑戰。杭州「翔天供應鏈」管理公司董事長郭均說,美國市場僅占總份額10%,歐洲、南美、日本等30多國成為增長動力,他們公司在孟加拉、柬埔寨、越南等地建供應鏈配套,去年在越南二期工廠投產175套智慧裝備,直接供應東南亞市場。同時,翔天也投資數位化改造,更新設備工藝,打造Special Magic、Puli等自有品牌,透過跨境電商直接面對消費者,提升定價權。郭均強調,「擁有品牌才有議價權,跨境電商讓我們與歐美品牌同台競爭。」

浙江台州「西格邁」總裁蔣木林專注產品的不可替代性,該公司生產的減震器產品覆蓋全球車系,與浙江大學、浙江工大合作研發智慧裝備,確保技術領先。即使美國市場占其出口40%,關稅成本可轉嫁產業鏈其他環節,七家工廠的生產線未受影響。

台州「西格邁」的減震器覆蓋全球車系,雖然美佔出口40%,但因應得宜至今7家廠未受影響。圖/取自澎拜湃新聞網

蔣木林表示,「我們產品美國客戶離不開,議價權讓我們靈活應對。」嘉興「六合控股」總經理周偉強投入1000萬元更新設備、300萬元實施數位化改造,同時開拓中亞與東南亞市場,穩定歐洲客戶合作。今年3月,六合控股參加廣州交易會,簽訂5000萬元中亞訂單,顯示市場轉向已有相當成效。

浙江企業且積極應對歐洲市場的競爭壓力。周偉強透露,部分同行為搶占歐洲市場採取降價策略,迫使六合控股通過調價與客戶拜訪穩固合作關係。浙江省貿促會調研顯示,145%關稅將導致浙江出口承壓,但企業通過多元化市場與創新轉型尋求破局。

上海:供應鏈本地化與內需拉動

作為貿易與金融中心的上海,憑藉本地化供應鏈與內需市場展現相當韌性。中美合資上汽通用汽車受關稅影響有限,零部件幾乎全由中國或其他非美供應商提供,出口美國業務僅占極小比例。工廠自動化率超90%,結合日資機械臂與本土設備,日產整車900輛,從下單到出廠僅需3週。講解員說,「我們的供應鏈早已實現國產替代,關稅對業務影響微乎其微。」如此「合而不依」模式,讓上汽通用在動盪中保持穩定。

上汽通用受關稅影響有限,零部件幾乎全來自本土或非美供應商,出口美國業務也佔極小部分,影響甚微。圖為上汽的臨港基地,組裝師傅正核對車體。圖/取自新浪網

此外,上海電商平台及零售商也積極支持外貿轉內銷。淘寶天貓15日啟動「外貿精選」專項,提供快捷入駐、流量激勵與「外貿周」行銷活動;京東承諾採購不低於2000億元的轉內銷商品;盒馬開通了外貿企業綠色通道,推出「外貿專區」;物美、永輝等商超也開設「外貿轉內銷」專區。咖啡機品牌HiBREW針對大陸消費者推出智慧泡茶機,內銷占比目標從6%提升至20%。某上海小家電企業將出口型空氣淨化器引入國內,通過盒馬與永輝銷售,2024年內銷額增長25%。

廣州:危機中的逆勢擴張

廣州企業在關稅戰中也展現了逆勢擴張的魄力。廣州優格人造草坪總經理伍燕珊帶領團隊飛往莫斯科,開拓俄羅斯市場,同時與美國客戶協商分擔關稅成本。她說,「政策變化是外貿風險的一部分,長遠看必須布局歐洲與南美。」優格以中東為主要市場,近年涉足歐美,去年對歐出口增長15%。伍燕珊計劃今年將南美市場占比提升至20%,透過參加巴西聖保羅貿易展覽會尋找新客戶。

伍燕姍(中)早將機會設定在俄羅斯,美關稅戰開打,她就想到分散風險。其後將再布局歐洲及南美。圖/取自阿里國際站

廣州某服飾出口企業則透過產品升級應對關稅壓力,該企業投資500萬元引進AI設計系統,開發高附加值功能性服裝,如防水透氣戶外裝備,成功進入澳洲與加拿大市場。企業負責人指出,「美國市場萎縮是挑戰,也是逼我們創新的機會。」廣州企業還受益當地政府的外貿扶持,包括出口退稅加速與境外參展補貼,去年廣州已幫3000家企業開拓新市場。

反向代購與消費拉動 成新興趨勢

高額關稅推高美國商品價格,催生了「反向代購」熱潮。在成都的美國人艾理斯表示,240小時免簽與11%離境退稅,讓她覺得赴華購物有利可圖。一個價值1萬元的品牌包在大陸採買可省1000元,熊貓玩偶、茶葉等商品性價比高。美國留學生小李透露,學生熱中代購化妝刷、電飯煲等,認為中國價格更具競爭力。根據大陸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免簽入境外國人次達657萬,同比增長40.2%,突顯政策對旅遊消費的拉動。成都IFS與SKP等商場的「即買即退」服務,進一步吸引國際旅客。

大陸政府與電商平台迅速行動,為商家提供多層次支持。大陸商務部提出加快內外貿一體化,從市場准入到金融服務加大扶持。淘寶天貓、京東、盒馬等平台推出轉內銷專案,物美、永輝等商超開通綠色通道。深圳市商務局的穩外貿政策為企業提供展會資助與信用保險,浙江省貿促會舉辦「浙里出海」報告會,指導企業多元化布局。這些措施都為商家提供了重要退路,確保產業鏈穩定。

4月14日「浙里出海」舉行報告會,向浙江外貿企業介紹如何分散市場。圖/取自浙江在線

面對美國關稅戰的步步進逼,浙江大學垮教授宋華盛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貿易轉移:滲透歐洲與新興市場,如中東、南美、東南亞;二,產品升級:提升品質與獨特性,擴大利潤空間;三,智慧化轉型:利用AI優化研發、製造與物流;四,品牌建設:打造國際品牌,獲取高附加值。

跨境電商服務創業者楊淩霜強調「品質出海」,認為商家應創造符合海外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憑藉認知與組織力取勝。她表示:「出海下半場比拼的不只是成本,而是品牌與創新。」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