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欄【專欄-佛教節慶】大悲心起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

【專欄-佛教節慶】大悲心起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分享《普賢菩薩》作品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 ) 分享《普賢菩薩》作品

欣逢普賢菩薩聖誕日,張美芳很榮幸分享普賢菩薩工筆佛畫,此次所呈現的是原畫作,這幅並不好畫,一來大幅,二來複雜的衣服跟彩帶線條、菩薩所戴的寶冠、騎乘六牙白象身上的裝飾罩毯行頭等,光上色一小塊就要花好多時間,而且我非專業也沒學過配色,完全靠直覺去調配整張色彩,深信這是菩薩帶領我畫,也畫出菩薩想要的顏色。雖然畫到肩頸痛,但那股想完成佛畫的熱忱,以及菩薩給我支撐的力量,今天才有此作品給有緣人欣賞。相信能把佛像畫的好的老師很多,但一位素人就只能憑著她的精神跟毅力去完成,也藉此鼓勵有興趣的人都可學佛畫,因為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作品材質:熟宣紙

作品尺寸:67.5 X 134.4 cm

完成時間:2018 年 5 月

非賣品

【記者蔡秀娥專題系列報導】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被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又名「遍吉菩薩」,其名字有「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之義。經典裡講: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是兩位菩薩在華嚴會上的順序。普賢著重行,文殊著重解;普賢顯示理、定、行三德,而文殊則表示智、慧、證三德,合為解行並重。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法華經》記載,普賢菩薩曾在佛前許願,將會騎著六牙白象去守護那些依《法華經》修行的人。因此,我們看到的普賢菩薩像,都是騎乘六牙白象的。白象代表菩薩之大慈力,六牙則代表了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發願救度眾生。

《悲華經》記載,久遠劫前,當寶藏如來佛住世時,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名為「泯圖」。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使無量眾生身心清淨。未來,他也要將佛種散播在各處。寶藏佛依此願心,將「泯圖」改號為「普賢」,代表願行普及一切,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普賢菩薩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廣行六度,行願不倦,成為萬行的行動家。

根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發大弘願,以果立因,使眾生在大願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眾從行菩薩道中證入聖果。十大行願的行代表身行,願是心願,行願就是把心願實踐於行為上,達到身心一致。如果有人能夠以甚深不疑的信心,受持讀誦這十大願,便可消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如果希望成就如來的功德,可傚法「普賢菩薩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

素人畫家張美芳(Joanna ) 分享《普賢菩薩》作品

普賢菩薩十大願

第一願: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是禮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是把我們的恭敬心引發出來,一切佛法的受益從恭敬裡面求,所以第一行願是要有恭敬心。我心恭敬,則佛心顯,不恭敬,則妄想多。妄想乃眾生心,非佛心也。

第二願:稱讚如來

這個如來是指我們本有的性德,要常常去稱揚讚歎。每個人自性上都有光。你讚歎佛,你自性的光就會現出來,照破你的黑暗。讚歎佛的功德,無形中你自己就不會造罪業,不會打妄想。你讚歎佛的時候,心裏是歡喜佛,歡喜佛就和佛的智慧光相合了。

第三願:廣修供養

要布施,要種植褔田,而且一切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要給眾生無畏布施、法布施啊,廣修供養,這破我們的慳貪心,擴大我們的心量。

第四願:懺悔業障

生起懺悔意識、慚愧心,無始劫以來,身口意、貪瞋癡煩惱造作了諸多的惡業,要時常自我省察,從心改過,不再造惡,才是真正的懺悔業障心。如釋迦牟尼佛世時,提婆達多屢次傷害佛陀,造下五逆重罪,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

第五願:隨喜功德

學佛要修學播種,種植福田,但是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算是一點小小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可見心意淨化之隨喜功德的重要。

第六願:請轉法輪

什麼是法輪?「輪」以摧伏為義,這一個法輪是摧伏天魔外道,令正法久住。我們要護持正法,盡心盡力幫助正法常住世間。凡是你在佛教裏做一些有益佛教的事情,都是叫做轉法輪。這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凡夫徒執佛說涅槃經後即入滅,以為佛已捨世,曷能請佛住世?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是故佛之常住與否,皆眾生心之淨染相應。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就從佛初發心到圓成佛果的全過程的一切身口意三業,種種的六度萬行,我們要作為榜樣去學習。

第九願:恆順眾生

就是捨己從眾,不要有一個我執,以眾生的心為心,以眾生的需要為自己的需要,給眾生廣結法緣。接納別人,包容異己,是建設生命喜樂,美化人生不可或缺的藥石。

第十願:普皆迴向

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我們所做一切功德、福善,都不居功自傲,都迴向給大家離苦得樂,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

十大願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詮釋:禮敬諸佛,即是人格的尊重;稱讚如來,即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懺悔業障,是行為的改進;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普皆回向,是功德的圓滿。

時值南無大行普賢菩薩聖誕日,讓我們一起學習祂以願導行的實踐力,才能夠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法。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首〈普賢警眾偈〉,就是大行普賢菩薩所作,此偈提醒佛弟子,一生光陰短,世事皆無常,要把握寶貴的生命,在菩薩道上行願不倦;有了這份覺察,就能體會普賢菩薩為何積極實踐行願的重要性。

普賢菩薩的行願,不捨一切眾生,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這十大願不僅是對聖賢,也是對自己、對一切眾生而發,是盡未來際永無休止地悲切願心,啟發我們要提起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