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間8時過後,印度北部城市查謨(Jammu)夜空驟然被紅色照明彈劃破,印度防空系統緊急開火,試圖攔截自巴基斯坦境內飛來的無人機。這場歷時四天的衝突,印巴兩國首次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大量使用無人機(UAV)。印巴在美國調停下停火,但根據路透訪問15位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安全官員、產業人士與軍事分析師,兩國進入無人機軍備競賽,持續投入巨資發展無人機技術,以因應未來衝突。
相較於傳統戰鬥機與飛彈,無人機可在不傷及人員的情況下打擊目標,降低衝突升級風險,對於擁有核武的兩國而言,極具吸引力。印度無人機產業聯盟(Drone Federation India)主席史密特·沙(Smit Shah)表示,印度未來一年至兩年內在無人機的投資可能達到4.7億美元,是衝突前的三倍。
印度國防部5月初核准了約46億美元的緊急軍購資金,計劃用於採購作戰與偵察型無人機。Idea Forge公司副總裁薩克塞納(Vishal Saxena)指出,印度政府正前所未有地邀請無人機廠商進行實地測試與展示,加速採購流程。
巴基斯坦空軍同樣加速推進無人機採購計畫,並透過與中國、土耳其的合作,擴展本地無人機研發與生產能力。巴方目前與土耳其無人機製造商Baykar合作生產YIHA-III無人機,一台無人機可於兩至三天內完成組裝。
5月初爆發的衝突源於4月22日克什米爾(Kashmir)發生的一起攻擊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誓言報復,並於5月7日對巴基斯坦境內「恐怖份子設施」展開空襲。隔夜,巴基斯坦出動約300至400架無人機在長達1,700公里的邊境線上發動攻勢,試探印度的防空能力。
印度方面動用了以色列製造的HAROP、波蘭的WARMATE以及本土無人機進行精準打擊;巴方則主要使用YIHA-III、Songar與自主研發的Shahpar-II。印度軍方也使用由Bharat Electronics開發的新型雷達系統連接冷戰時期的高射炮,有效攔截大量來襲無人機。
儘管巴方否認其無人機遭大規模擊落,但印度似乎並未承受重大損害。德里聯合戰爭研究中心的無人機專家、退役准將納朗(Anshuman Narang)形容此舉「遠超預期」。
這場科技對抗也凸顯雙方在成本與戰略之間的平衡。無人機造價相對低廉,但戰略意義不容小覷。倫敦國王學院政治學者拉德維格(Walter Ladwig III)指出,無人機讓決策者得以展現軍事決心,同時避免傳統軍機的高昂損失與政治風險。
然而,印度無人機的供應鏈仍受制於人。印度仍仰賴中國提供的關鍵零組件,如電池用鋰與磁鐵。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來自北京的供應中斷將成為潛在風險。ideaForge的薩克塞納坦言:「供應鏈被武器化的風險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