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對大陸產品加徵關稅後,大陸台商即開始在其他國家設廠,組建「中國+1」供應鏈,甚至因此獲利;不過,川普此次對台商聚集的柬埔寨、越南分別加徵49%、46%的超高關稅,打擊大陸企業「洗產地」,卻也重創台商,台育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邱創盛即向「梅花新聞網」表示,到東南亞地區投資且產品銷美國的台商會很慘。
果然,就在川普宣布對台商「中國+1」國家加徵超高關稅後,一位柬埔寨台商許先生就向CNN表示,他是2024年才從中國轉到柬埔寨設廠,沒想到,川普對柬埔寨商品徵收高達49%關稅,如果高關稅政策不變,他決定撤出柬埔寨的投資。
根據《柬中時報》報導,2024年前10個月,柬埔寨共批准346項投資專案,協定投資總額達55.45億美元,其中,外來直接投資占協定投資總額的63%,而中國大陸投資達28.06億美元,占外資總額的79.5%;其他主要外資分別為新加坡(2.30億美元)、香港(1.42億美元),越南(7703萬美元)、台灣(5609萬美元)和馬來西亞(4476萬美元)。
CNN指出,15年以來,這些國家一直受惠於全球投資者因中國供應鏈的成本正逐漸上升尋找替代方案,近年來,中美緊張局勢和疫情加速了這一趨勢,勞力密集產業從服裝到鞋類,以及低階電子產品製造和組裝,已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而CNN所提到的勞力密集產業許多就是大陸台商。
除了東協、墨西哥、印度次大陸、非洲外,台灣也是大陸台商「中國+1」的重要落腳點,根據金管會2024年的統計,上市櫃公司2023年在大陸投資收益匯回台灣金額達1502億元,而投資海外市場(不含大陸)增加7686億元,連續2年創新高。
民進黨政府的經貿去中化政策也政策性支持大陸台商撤離中國,但川普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1」國家祭出高關稅,則重擊了民進黨的經貿去中化政策。
包括賴總統在內之前都大推美國的「友岸外包」,在川普針對性地對「友岸外包」國家加徵關稅後,賴總統又抱怨,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政策變遷的結果,而非不公平貿易措施所造成。賴清德對「友岸外包」的態度前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