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奧德薩慘案 確定烏克蘭由親俄變反俄 最終遭俄軍入侵

2014年5月2 日的奧德薩工會大樓縱火案,造成48人死亡,也為2022年俄軍入侵埋下伏筆。圖/取自YouTube

烏克蘭反俄組織領袖加努爾(Demyan Hanul)14日遭行刑式暗殺;前1天,拖了11年,歐洲人權法院終於裁定烏克蘭政府要為2014年5月2 日造成48人死亡的奧德薩工會大樓縱火案的不作為負責。奧德薩縱火案是烏克蘭從親俄走向反俄,最終遭致俄羅斯入侵的關鍵事件。

事後看來,奧德薩縱火案並不是意外,而是必然發生,因為就在當年2月,親俄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在西方國家運作下被趕下台,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還威脅,如果烏克蘭軍隊奉命制止(反俄勢力)的抗議活動,將會產生嚴重後果。

亞努科維奇的繼任者加強對烏東親俄勢力的鎮壓,當然也就遭到親俄勢力更強烈的反抗,期間,親俄及反俄勢力發生多起武裝衝擊,造成不少平民死傷,而親西方的烏克蘭政府對此消極以對,最終爆發5月2日的奧德薩慘案。

奧德薩慘案又稱「奧德薩工會大樓大火案」,背景是烏克蘭反俄群眾要搶奪親俄派占領的總工會大樓廣場,親俄群眾因寡不敵眾退入總工會大樓,結果有人向大樓投擲燃燒瓶,造成48人死亡,包括41名男性以及7名婦女,其中9人是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3人因吸入燃燒氣體中毒死亡,12人燒傷死亡,8人跳樓重傷不治死亡,6人中槍身亡。

事發後,由13名當地記者和專家組成的志願者組成的「5月2日小組」考察現場,並於2014、2015、2016年陸續公布調查結果,這也是截至目前最具公信力的調查。該小組指出,5月2日晚上7點40分左右,工會大樓起火,起火原因不明,但半個小時之後,第一輛消防車才趕到,又過了十幾分鐘,即8時26分,工會大樓門口的火勢才被控制;8時28分,工會大廈附近的窗戶飄揚起烏克蘭國旗,親政府的反俄派勝利。

「5月2日小組」在次日考察現場時發現,許多痕跡與證據都被銷毀,而歐洲人權組織和烏克蘭官方進行的調查非常不客觀,法院在延審六個月後仍然沒有開庭;烏克蘭政府企圖掩蓋事件真相,但卻阻止不了美國和俄羅斯藉題發揮,烏克蘭情勢也因此一發不可收拾。

俄羅斯媒體抓住機會,大肆宣揚「奧德薩哈廷」,哈廷慘案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及烏克蘭民族主義軍隊為報復白俄羅斯的遊擊隊,在距明斯克50公里外的哈廷村進行大屠殺,以此鼓動烏東的親俄武裝擴大與政府軍的戰鬥。

歐巴馬在事件後開記者會,將事件責任全推給俄羅斯,指控俄國違反國際法,並威脅進一步制裁俄羅斯;至於烏東的親俄武裝,歐巴馬認定並不是「自發性的抗爭」,理由是他們使用了飛彈作為武器。在美國的支持下,烏克蘭政府在事件後加強在烏東清剿親俄武裝,內戰一直延續到2022年2月24 日俄軍入侵。

普丁在合理化入侵行動時,再次提及奧德薩慘案;期間,美國及歐洲一直避免提及親西方的烏克蘭政府要為慘案負責,直到最近,美國改變一貫支持烏克蘭的態度後,歐洲人權法院才送出書面上的「遲來正義」。

在美歐的操作下,烏克蘭政府由親俄轉向反俄,並不惜對親俄的同胞開火,導致內戰先起,給外族入侵製造機會;而在抵抗俄國入侵的3年時間裡,據美國川普去年12月7日表示,有40萬烏克蘭軍人與為數更多的平民百姓在戰爭中喪生。這就是奧德薩慘案給烏克蘭人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梅花新聞網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