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薛郁雯/綜合報導】以文化保存、永續傳承為目標,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落成。此次由花蓮縣政府指導,花蓮縣文化局主辦,並由沿岸製作執行策展,於今年8月18日在太巴塱ilisin年祭展開的同時,揭幕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展覽以部落神話作為主要軸向,將代代口傳的信念價值搭配作為物質載體的文物,一虛一實交織鋪墊出觀展的路徑,描述著太巴塱部落怎麼來、太巴塱部落何以成為現在的太巴塱部落。
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認為:「神話時代的傳說故事,從來不是一個書本上的故事而已,至今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場合,一直以各種方式訴說與實踐。」藉由展覽邀請訪客直接進入神話情境,進入太巴塱的國度,透過非具象與具象的物件,體會文化生成的狀態。
策展人陳彥安與共同策展人張庭瑄表示,相較於展現「成果」,更希望展覽能夠成為探尋太巴塱文化的「起點」,在更立體地呈現部落文化內涵的同時,透過多樣的周邊串連,開啟對話並產生更多交流與刺激。
首檔展覽《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第二區「續存」以階梯地形引領訪客走過太巴塱祖先繁衍生存、遷徙定居之困境,抵達坡頂並聆聽部落祭司Ka’ti Karo林正治協同十多位耆老共同彙整的「Doci與Lalakan」故事。
第三區「社會」,藉由藝術裝置的象徵性轉譯,呈現太巴塱小學生們在黃梅玲老師帶領下錄製的「Mayaw與Onak」故事,讓訪客能仰望省思祭儀精神之源頭與階級傳承內涵。
有別於傳統的文物展示手法,這次從部落徵集而來的文物跳脫常見的玻璃櫥櫃展示方式,依循著神話脈絡成為故事性的情境展示,也作為相對於神話的另一個物質軸向,勾勒出部落生活的真實樣貌。而在展覽第四區的「傳承」,更透過3D掃描的方式讓部落民眾提供的文物以嶄新的姿態永久留存。
現場可以透過互動裝置來聆聽文物持有人錄製的說明,非研調性質的敘述傳達了真實主觀的情感記憶,也反映著某種文化記憶的斷層。透過數位化,文物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被保存與分享,實踐了另一種傳承,展覽也希望藉此探尋文物的現代意義。展覽集結了耆老、孩童為部落口傳的神話故事做錄音分享;也邀請裝置藝術家 messagingleaving 同步留信與部落工藝師 Rongac Ciwku 李美嘉 一同運用傳統材料手工編織展覽裝置;三分之三設計為展覽空間發展合適的展示手法;動態自造實驗室團隊為部落打造太巴塱線上文物館。集合眾人之力,希望能讓太巴塱部落的光芒讓更多人看見。
《TAFALONG 太巴塱》展覽資訊
展 期:112年8月18日 – 114年8月18日
展覽位置: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太巴塱文物館
地 址:花蓮縣光復鄉光豐路86號(太巴塱祭祀廣場旁)